勃列日涅夫的十八年统治,是苏联历史上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达到巅峰的时期。然而,这份辉煌的背后,却是靠着前人斯大林与赫鲁晓夫时期积累的基础一步步透支而成的。表面上的繁荣掩盖不了经济停滞的现实,苏联在勃列日涅夫的领导下,仿佛进入了一条死胡同。经济发展几乎停滞不前,僵硬的体制和盛行的官僚主义让这个曾经的红色巨人渐显衰败。虚假的光鲜掩盖着深藏的危机,仿佛在为未来的灭亡挖掘坟墓,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。
若要细数勃列日涅夫的一生,他无疑是一个带有大运的人。没有经历过严峻的斗争,没有承受过严重的打压,也无须费心算计,他就这样轻易地进入了苏联的权力核心。作为赫鲁晓夫时代的受益者,勃列日涅夫一路顺风顺水,正是赫鲁晓夫这个被称为“钳工”的恩人不离不弃地提拔,才让他的仕途平坦无阻。按理说,面对这份恩情,勃列日涅夫理应心怀感激,甚至奉献自己的忠诚与生命,可他却选择了另一条路——取而代之。
大多数人一提到赫鲁晓夫,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莽撞、无知、粗鲁的形象,一个没有文化、品行低劣的“钳工”。但事实真是如此简单吗?这么一个粗鄙之人,竟然能赢得斯大林的信任,击败贝利亚,压制马林科夫,成为红色帝国的第三代掌门人?赫鲁晓夫虽无深厚文化底蕴,性格易怒,爆发力强,但绝非简单的粗人。他有着大胆果敢的政治魄力,敏锐的嗅觉和狡诈的谋略。或许,他甚至是苏联历史上少见的“厚道人”,相较于斯大林那种见敌必杀的极端手段,赫鲁晓夫对政敌多以罢免职务或流放边远地区为主,未曾大肆屠戮。身边的人回忆,这个矮胖、粗鲁的“钳工”其实内心温厚,只是遗憾的是,在权力的残酷游戏中,厚道往往换来的是失败。
展开剩余76%政治无所谓善恶,只讲求治理的成效。赫鲁晓夫的宽厚换来了徒弟勃列日涅夫的取代。赫鲁晓夫上台后,毫不留情地否定斯大林的遗产,直接打击特权腐败,推行干部任期制和轮换制,首次在苏联掀起反腐风暴。正因如此,他给苏联带来一股新鲜空气,然而这股空气中充满浑浊的暗流。改革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,这些人在帝国阴影中密谋反扑,甚至谋划废除赫鲁晓夫。权力斗争陷入胶着,直到有人提出用一个“傀儡”做代言人,掌控幕后的实权。于是,前半生默默无闻、安于平凡、不争不抢的勃列日涅夫被推上舞台,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的代表人物,正所谓大运当头。
1964年10月14日,赫鲁晓夫这位“土豆大镖客”、“玉米痴迷者”和“三农专家”,被迫退隐,每月领取500卢布退休金。58岁的勃列日涅夫出人意料地登上了苏联权力巅峰,成为这个庞大帝国的第四任领导者。看似平凡、无欲无求的他,背后却暗藏锋芒。虽然曾经低调不争,如今手握重权,他绝不会允许他人挑战自己的地位。面对权力集团的两大巨头——苏斯洛夫和克格勃主席谢列平,勃列日涅夫精准出手,先发制人,将他们踢出权力核心。
勃列日涅夫的聪明之处不仅在于排除异己,更在于懂得安抚利益集团。他宣布继承斯大林的治理模式,废除赫鲁晓夫的改革,恢复官员的终身制和任命制,稳住了既得利益者的胃口。于是,权力与利益交织成一张牢不可破的网,大家和睦相处,共享表面和平。安抚了内部矛盾后,勃列日涅夫开始推行一系列经济改革。1966年推出的“新经济体制”,试图在计划经济框架内引入市场机制,放松指令性计划指标,减轻农民税负,提高收购价格,并免除农庄债务。这一系列举措在当时被视为温和的经济管理改革。
不过,这些改革并没有触及斯大林体制的根本,也没有撼动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。相反,他们抵制学习西方经验,坚持守住旧有模式。结果,这场新经济体制改革最终夭折。尽管如此,这段时间苏联经济仍然取得了不俗的增长,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达到了历史顶峰。不得不承认,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人民在那个时期感受到的幸福感,是前所未有的。1965年时苏联人的平均工资仅为96.5卢布,到他执政晚期已经涨至170卢布。70、80年代,全世界唯有苏联实行8小时工作制,推行全民免费医疗和教育,免费提供教科书和食宿,更有全民住房免费政策,自来水和供暖也不计费用。苏联人甚至不知道水表为何物,平价疗养院的普及也反映了列宁“不会休息的人不会工作”的理念。
勃列日涅夫在农村建设上也花了大力气,用十年时间实现农村的电气化、煤气化和公路网络化,彻底改变了那片昔日破败的土地。勃列日涅夫清楚自己的局限,既没有列宁的天才,也不及斯大林的铁腕,更不似赫鲁晓夫的冒险性格。他明白自己能力有限,于是坚定走斯大林的老路,宁愿求稳不求变。十八年间,他将斯大林的治理模式发挥到了极致,造就了看似繁荣的盛世。
然而,这样的繁荣是以巨大的代价为代价的。高福利政策在欧美都难以实现,更何况经济本就不振的苏联。内外压力下,官僚腐败成风,国家财政捉襟见肘。勃列日涅夫靠什么撑起这场“盛世”?靠的是地下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。在他的领导下,勘探油田和天然气成为最爱。苏联广袤的土地蕴藏着这些宝贵能源,成为国家运转的命脉和“钞票机器”。但好景不长,苏联每年需拿出三成黄金储备购买粮食,尤其是1977至1980年连续三年粮食歉收,1980年黄金采购粮食的重量高达156吨。地下丰富的石油换来了大量美元和黄金,换来了粮食和轻工业产品,也支撑起经济的表面繁荣。
然而,这虚假的盛世掩盖不了苏联经济的停滞、僵化的斯大林体制和泛滥的官僚主义。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十八年,是苏联错失复兴良机的十八年,是斯大林模式弊端逐渐显现、难以挽回的十八年。终于,在1982年11月10日,这位曾被斯大林喜爱的“美男子”、油田勘探专家、勋章爱好者、苏维埃文坛传奇,在他那座别墅的卧室里,静静地离开了人世,结束了他这段看似辉煌却内忧外患交织的统治岁月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民策略,股票杠杆正规平台,沪深A融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