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南抗战的中流砥柱
驱车驶入南雄市雄州街道荆岗村委会瑶坑村,乡村公路两旁草木葱茏,连片的稻田与错落的民居相映成趣。谁能想到,这片如今静谧祥和的土地,曾在抗日烽火中成为中共广东省委领导全省救亡图存的“心脏”。
在瑶坑村中共广东省委旧址,几间古朴的砖瓦房静静矗立,这里原是村小学校舍,1939年冬,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波及广东,日寇又步步紧逼韶关,中共广东省委为安全着想迁移至此。
南雄市雄州街道荆岗村委会瑶坑村现状。(受访者供图)
在瑶坑驻扎期间,省委坚决执行党中央指示,一边秘密召开会议总结东江抗日武装斗争经验,一边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文化宣传,让救亡图存的火种在粤北大地燎原。
如今,这5间历经风雨的砖瓦房已成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,每年都有上万名党员群众来此接受红色洗礼。瑶坑村正以红色基因为笔、绿色发展为墨,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。
“以前路不好走,外墙也秃着,哪想到能变得这么美!”看着家门口的休闲广场,70岁的村民吕德军难掩笑意。2022年,雄州街道启动连片升级改造项目:5200平方米村道硬化让出行不再“晴天一身土,雨天一身泥”;2300平方米的广场成了村民议事、娱乐的新去处;26户房屋外立面改造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。
改造不是简单的“涂脂抹粉”,而是让红色资源“活”起来。项目将省委旧址与周边环境整治有机结合,连点成线打造红色教育旅游带。游客沿着绿树掩映的村道行走,既能参观旧址感悟历史,又能在田间地头体验农耕。
更深刻的变化,源于治理机制的创新。荆岗村党总支部按照“就近、就便、就熟”原则,将瑶坑片划分为9个邻网格,打造“邻里议事会”机制。“大到绿美乡村规划,小到家门口种什么花,都由大伙商量着来。”邻长刘玉莲说。截至目前,118次议事会推动38个邻单元制定绿化规划,13个邻建立资源与需求清单,村民变成了乡村建设的“主人翁”。
在“百千万工程”的推动下,党员带头拆违除旧腾出绿化空间,村民积极参与“三线”整治、植绿护绿。偏僻的山村,正蝶变为“推窗见绿、出门入园”的绿美家园2.0版本。
红色赋能发展,绿色孕育财富。在瑶坑村新建的24 间烤烟房,金黄的烟叶在设备中烘干,散发着独特的香气。“以前烤烟叶全看天,现在这标准化烤房,不仅咱村够用,还能帮周边烟农加工,增加产值270万元!”荆岗农旅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朝凡算起账,满脸喜悦。
这是瑶坑村壮大集体经济的缩影。村里还盘活屋顶资源,在居家养老中心和烤烟房架设光伏板,204千瓦的装机容量预计每年为集体增收8万元。“红色资源带来人气,绿色产业留住人心,现在村里年轻人回来创业的越来越多了。”村党总支部书记张平说。
抗日烽火淬炼的红色基因,在这片土地上持续焕发新的生机,指引着瑶坑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。
南方+记者 叶志强 通讯员 何飞彪
富民策略,股票杠杆正规平台,沪深A融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